有压力,人的基本反应是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,这需要表达和沟通。沟通不好,事情就无法解决,情绪得不到宣泄,就会产生抱怨。我们父辈的成长年代讲究整齐划一,导致他们整体缺乏安全感,更不会表达内心的意见。久而久之,那代人不会建设性地表达,却学会了赞颂和批判,并成为集体潜意识。
他们生儿育女,有意无意地将这一“心理基因”传递给下一代。许多父母容不得批评,不懂得合理听取孩子的意见,对老师盲目相信或完全不信任,都反映出他们有效沟通的集体缺失,也是抱怨声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。
压力不断增加,又不擅表达,忧虑、焦躁越积越多,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。有了心理困扰,往往不寻求专业帮助。一项显示,26.1%的心理障碍者明确表示“不会看心理医生”;32.3%的人认为,找心理医生是宣泄情绪的渠道,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;甚至有32.9%的人认为,心理医生就是江湖骗子。
心理咨询师呼吁,对身边的小问题不要听之任之,要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,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,抱怨肯定会少一点。父母要理解和包容下一代的表达方式,不要再让自己不善表达的缺点传递给孩子。培养心理求助意识,需要记住两句话:
1.人吃五谷杂粮会得病,同样也会有心理困扰,心理疾病并不丢人;
2.有了心理困扰不一定非要自己扛。
小感冒硬扛可能会扛成肺炎,心理困扰也一样,实在扛不下去时,还是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。重要的是,要知道去哪里能获得正规的心理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