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阳心理诊疗机构讲述勿让意外伤害成儿童“梦魇”
昨天,署名“一名焦急的家长”的女士在“城市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”心理咨询栏目发出帖子,向在线心理学家求助:“今年年初,我5岁的儿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从楼梯上推下,头上缝了两针,膝盖擦破了皮。眼下,身体伤害已痊愈,但孩子变得敏感,不愿意去上学,我该怎么办……”调 查显示: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死亡数已超过肺炎、恶性肿瘤等4种常见儿童疾病死亡的总和,成为14岁以下儿童的头号死因。“城市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”开通仅5天,就有数名家长反映,孩子遭遇突发事件后出现心理问题,却得不到及时救助。
心理学家指出,突发事件中受伤或目击的孩子,其心理问题不可忽视。半年前的性骚扰,成为10岁女孩晴晴心中永远的痛。一 天,她在放学路上被两名黑衣少年推到树丛里剥下衣服,所幸她大声哭喊吓跑了歹徒。晴晴母亲告诉记者,孩子只是被树枝划伤手臂,事后却越来越胆小,再也不敢去公园认花草,对穿黑衣服的男人充满恐惧,还时常被噩梦惊醒。有一次,电视里播出类似场面,晴晴大喊“关掉电视”。母亲担心地说:“本来想带她去看心理门诊,又怕再次揭开她的伤疤……”
去年,本市郊区发生一起小学生溺亡事件,学生家长将有关单位告上法庭,几名知情的小伙伴出庭作证。据孩子家人反映,自从出事后,小伙伴死亡的阴影一直留在他们心里,变得胆小、沉默,有的成绩明显下降,他们很少再像以前那样结伴玩耍。一名家长说:“当时,我陪同儿子出庭作证。法庭上,他不得不将同学溺水前后的细节回忆了一遍又一遍,可没考虑过他会不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,我真后悔让他做证人。”
上海心理学会医生单怀海指出,恶性事件会带给孩子长期的心理阴影,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,很可能发展为幻想、妄想的症状,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。因此,对突发暴力事件中的受害儿童或目击儿童,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,避免产生心理问题。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目前本市还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心理干预机构。市精神卫生危机心理干预小组坦言,由于缺乏与公安、医院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,当他们接触到暴力事件的受害、目击儿童时,往往已错过了心理疏导的阶段。
\建议
上海心理学会医生单怀海
市公安局应急联动应与危机心理干预小组、医院心理门诊或高校心理研究机构等建立联动机制。一旦发生伤及儿童的意外事故,心理救助人员可及时介入,将孩子的心理伤害程度减至低。另外,可以充分利用团市委等机构的热线电话,联动社工资源,及时给予儿童心理救助。
家长应增强对孩子进行心理救助的意识。一旦遭遇突发事件,家长应立即带孩子离开现场,避免“触景生情”,并应及时给予安慰,用拍或抱等肢体语言表示关心,鼓励其尽情宣泄。事后,家长应尽快带孩子接受人员的诊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