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喜欢这些“不近人情”的家长
回老家时,带心心去朋友D家玩,朋友D也有孩子,家里非常多的玩具。新环境、不一样的玩具,一上午心心都玩得不亦乐乎。临走时,心心瞄住了柜子上的小娃娃,喊着:“宝宝想拿!”我劝心心,咱们要回家了,可以改天再来玩。
心心不同意,提高音量:“宝宝想拿回家!”
这时,朋友D听见了,热情地把娃娃递给心心:“送给你,拿回家玩吧!”
“这哪行?心心不能要,这是姐姐的玩具。姐姐回家看见娃娃不见了,该伤心了。”我阻止道。
心心大哭,不停重复:“宝宝想要!”
还没来得及共情,朋友D“责备”我了:“你有必要这样吗,孩子想要就拿去嘛,姐姐那么多玩具,没关系的,快拿上!”说着就塞到心心手上,又被我立马退回。
我真的不是客气,只是不想让孩子养成喜欢什么就要据为已有的任性心理。这次通过哭闹得到了不属于她的玩具,下次她还是会在同样的事情上摔跟头。
我解释给D听,D却觉得我小题大做,不顾我劝说的再次塞给心心,哄道:“妈妈不好,宝宝拿着哦。”
我赶紧把娃娃夺下来放回柜子上,坚定地带着心心离开。心心哭的更加一发不可收拾。
2
2岁孩子对物品归属的心理总是:我的是我的,你的也是我的。所以同样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。
那是在早教课前,心心看到一个小姐姐拉着可爱的玩具小狗走路,她感兴趣了,手伸过去:“妈妈,宝宝想要!”
姐姐听到,马上警觉起来。告诉她妈妈:“妹妹要抢!”
那位妈妈解释道:“妹妹不是抢,是想玩了。你愿意给她玩会儿吗?”
姐姐护着“小狗”,急忙摇头:“不愿意!”
于是那位妈妈跟心心说:“小朋友,不好意思,姐姐不愿意。”
如此“不近人情”!不过我喜欢。
心心被拒绝,出乎意料地没有哭闹,她好像也能接受,并试着去找别的玩具。
看似“不近人情”“不懂事”的家长,却是更加地尊重孩子。她知道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建立,强迫分享会让孩子更加迷茫;也知道对另一个孩子说“不”,正当且是她需要面对的,这样直截了当地拒绝,让孩子学会界限感。
3
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要求我们要谦虚、谦让、有礼貌、热情…
不谦虚是不好的,所以遇人闲聊时,我们故意互相恭维:你家孩子多棒啊,看看我家这个,哎…,站在一边的孩子自信心碎成渣。
不谦让是不好的,所以硬把孩子的东西当人情送给别人,孩子伤心大哭,我们还责怪她怎么这么小气,不就一个玩具嘛!
不礼貌是不好的,所以遇人总强迫孩子向叔叔阿姨问好,不管孩子状态如何。孩子犯了错,又强迫孩子道歉,不管他是否真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不热情是不好的,做不到热情,起码不能说“不”啊,所以“熊孩子”来做客,在你家沙发上穿鞋蹦跳,你心疼到不行,说出来的还是:“没关系。”
可孩子的世界却不是这样。
他们需要父母在人前对他的认可和鼓励,如同平日里一样。他们分不清我们口中对他不一的评价孰真孰假。
他们希望我们能守护住他的玩具,因为那都是他的朋友。就算要送人,那也必须征求一下他的意见。
他们喜欢自愿自发的问好和真诚的道歉,若当时做不到,请给他一些时间。
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勇敢说“不”,捍卫自己的权利,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和感受。
或许孩子们是对的。
我希望孩子们将来拥有的是一个“人情回归简单”的时代,是一个更加“温暖且真实”的时代,一个人与人之间更加有“界限感”的时代。
要做到如此,就需要我们这一代家长的“不近人情”。